当前位置:首页>专家观点>浏览文章

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受邀出席由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中央经济工作会解读——2021年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谈“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扩大消费”。
未知 2020年12月21日

12月19日,在由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中央经济工作会解读——2021年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明年中国经济从内部看不确定性很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扩大内需等将成为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的重点。


张燕生:未来30年,中国要讲三个故事


11.jpg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时期关键的开局之年。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讲好了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故事。

“因此,我觉得无论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常识,尊重规律,尊重我们的历史和现实的基本逻辑。”张燕生直言,未来30年,相信我们能讲好三个新的故事,一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故事,二是企业合规的故事,三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能够提升到高端与全球对接的故事。未来30年,相信我们会一步一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张燕生认为,一个浪漫的时代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在IP革命、超级权益化的推动下,掀起了综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一个产品可以国际工序分工、产品分工,做到零库存,及时供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满脑子想效率和利润。但新冠疫情一发生,投资消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重创。在此背景下,下一步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将明显上升,政府对供应链的干预明显上升,国际大三角的分工格局明显改变。

张燕生表示,同时,一个“神奇的世界”开始出现了。新科技革命向数字革命转变,正在使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更短,更有弹性,更有韧性,更能够满足本地的需求,尤其是新生代的需求;医药、健康的供应链、人工智能正成为市场成长性最好的工业;生活性、生产性、公共性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造就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的制造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明确,下一步要实施好“四基”,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这跟过去相比是一个新的变化。

他还认为,明年开始有“三大攻坚战”。第一个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让市场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个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第三个是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改革,如何让科学家真正静下心来做科学,让工程师真正做发明,让企业做科技成果的转化10年、20年、30年不受干扰。


李俊峰:碳中和目标深刻影响产业链重组和重构


22.jpg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在这个达峰的过程中间,要推动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改善能源结构,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这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说。

他指出,在能源领域中,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是一个方向,全球都是如此,都是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它的基本逻辑就是从一个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走到技术依赖的发展模式。

在李俊峰看来,2021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期待着‘十四五’的第一年,能够很好地开局,为我们国家真正的低碳转型,就是为达峰、稳中有降和最终实现碳中和三个阶段性的目标开一个好局。”

李俊峰也强调,“能源转型不是明天早上就改变了,它有40年缓慢的改变历程。”在提倡化石能源不断退出的时候,必须维护能源安全,解决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能源的基本需要。


温彬:货币政策要看“三率”


33.jpg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货币政策提出目标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原来是稳健基础上的“灵活适度”,现在又加了四个字。明年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这个空间央行强调的是明年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

温彬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货币政策要看“三率”——存准率、利率和汇率。

首先,央行目前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担心降准会引起市场误读,但这导致银行体系资金成本上升,而且不利于银行进行长期资产配置。现在整体要让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首先要降低银行体系的资金成本,同时使银行的资金长期化。所以降准还是有空间,有必要的。

第二是利率。每个人都很关心LPR,但是现在问题来了:LPR明年不可能下降,还进一步可能上升。今年5月份以后,央行已经保持了政策利率的稳定,实际上目的就是要跟经济基本面相适应。现在经济增长预期比较乐观,至少从明年上半年来看,如果通胀没有明显回升的话,央行的“麻辣粉”(MLF,即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大概率会保持不变,但不排除银行进一步主动让利,这是明年对利率的判断。

最后是汇率。现在市场高度关注汇率,今年中国贸易顺差形势出奇地好,加上逆差因素,所以国际资金纷纷流入中国市场,这样推高了汇率。同时人民币升值也有美元贬值的因素,所以要看明年全球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变化。但今年很多外贸订单都是东南亚受疫情影响转移回境内,随着疫情缓解、疫苗落地,东南亚形势好转,我们很多今年比较好的订单可能又会转移回去。所以,明年的出口相对今年可能会面临一定压力。从政策角度看,还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助于内外平衡,实现明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目标。


周景彤:财政政策回归正常化,货币政策力度边际收紧


44.jpg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明年中国经济表达了谨慎乐观态度。

他表示,作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恢复,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为2021年经济继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2021年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减轻。三是政策重点将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转向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齐头并进,加快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内需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大。

“再考虑到2020年的低基数,综合来看,2021年经济增速有望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预计GDP增长7.5%左右。”周景彤表示。

谈及财政和货币政策,周景彤认为,全球经济明年可能由负转正,中国经济明年的增速或将较高,这此背景下,财政政策将回归正常化,赤字率适当降低。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将会减少甚至取消。此外,将会继续推进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

他还表示,货币政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降杠杆或稳杠杆将是2021年双支柱政策的重要考量。货币政策的方向不变,力度边际收紧,与此相对应的社融、M2增速回落。此外,结构性政策工具仍是首选,重点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可得性问题。资本流入可能会持续,人民币汇率易升难贬。


贾康:中国经济再次一枝独秀已成定局


55.jpg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表示,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2021年中国经济表现,许多国际机构、国内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年初因为2020年的基数较低,明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会较高。待增速回落,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8%或者再高一点。也有谨慎的专家预测,全年经济增长7.5%。

“7.5%、8%,在大型经济体中,都属于高速增长。”贾康说,关键要看,增长质量的提高。

今后发展过程中,贾康认为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重视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创新是第一动力,处于核心位置,必须抓住不放。创新是我们进一步追赶和赶超过程中的第一动力。与此同时,要规范头部企业,防范垄断、过度扩张等风险因素。要在创新的大道上,继续保持原来的超常规发展趋势。

第二,注重开放。面对压力,要更加主动、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开放来催化、倒逼深水区的改革,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这都是中央重大的战略部署。

第三,要素畅通。在统一市场里,面对竞争,劳动力等要素的充分流动,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原则。

第四,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高端芯片、高端发动机等“卡脖子”,要对接全球市场,争取经过若干年努力取得突破。“十四五”期间,每天都要紧盯抓住不放,才有希望。

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今年中国将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贾康认为,明年,没有必要再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但在赤字率的问题上不能“急转弯”。

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要注重机制创新。贾康认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应该继续向前推。中国必须用守正创新支持发展,常规发展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的问题,PPP以少量的政府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发展新基建、改善基础公共设施,可以大有可为。PPP的优点是阳光化,可以尽最大限度消除基建过程中的弊病和腐败,把建设项目做得更快、更好,更能经得住检验。

对于货币政策,贾康表示,要继续讲灵活适度,要“稳一稳”。货币政策在“去杠杆”之后变成“稳杠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不能偏废。


赵萍: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扩大消费


66.jpg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新发展格局下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但从消费需求角度看,当前存在一些不合理问题和倾向,需要加强政策引导。

她认为,人们出于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和跨阶层的心理需要,会产生部分从众和攀比的需求,这对引导供给不利。因此,应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措施,消除消费领域存在的种种“伪需求”和“被需求”,使消费需求更加真实、理性、合理,这样才能使供给能够瞄准有效需求,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

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赵萍称,今后应深度挖掘消费潜力,特别是要坚持公平竞争,守正创新。从消费内容来说,创新型产品、绿色产品以及服务消费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从渠道来说,线上渠道消费潜力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她表示,应保障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目前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到20%,主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制约了消费能力。积极促进农村收入增长,将成为今后推动农村消费、创造全国消费新亮点的抓手。

此外,赵萍建议,应重视老年消费。随着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养老等方面有强烈的消费意愿,对交通通讯类器材也有需求,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释放老年消费潜力。


贾晋京:数字化给经济运行带来四方面核心变化


77.jpg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并特别提到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中央传达的一个信号是要完善数字使用规则和数字收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说。

他进一步表示,从2021年工作布局来说,健全数字使用规则是加快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必须在完善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推进金融创新,这件事情做不好就会产生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数字化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了四个方面的核心变化,其中就包括数据资源化。

2019年中国就推动了要素市场化改革。在贾晋京看来,“十四五”规划是围绕要素市场化改革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当中一个核心点就是数据要素作为资源。传统的要素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这些都具有有稀缺性的,但数据本质上不是稀缺的。“所以‘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健全数字的规则以及相应的金融创新监管,如果你不先建立好规则,就会把整个市场的方向带偏。”


黄晋:反垄断执法机构亟需关注“大数据杀熟”


88.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黄晋发表讲话 盛佳鹏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黄晋直言,反垄断法律体系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反垄断是保护平台经济领域公平竞争秩序的重要抓手,反垄断是防止资本无序行为的有效制约。

黄晋特别指出,作为重要的反垄断执法力量,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必将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出台规范平台领域反垄断合规和执法的相关制度,促进行业动态竞争,推动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工作,强化相关市场的公平竞争,进而保护好我国超大规模线上市场内的网络消费者,从而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资本无序扩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理念塑造的消极影响将受到制约,其在平台经济领域的行为将更为理性,依法依规的企业建设将更为常态化。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使商业模式进一步发展改变,关于平台行为、商业伦理和道德等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监管规则进一步发展和演进。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强化监管已经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会议也指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晋说。


内容来源:和讯网

文章点评
昵称: 0条评论
特别声明:发表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还可以输入200个字。
评论列表,总共:1条评论

贸促会研究院(www.ccpit-academy.org) 京ICP备17009116号